素心如简,安静平和。
人生三件事不能节省——阅读,学习和运动。人丑所以多读书~

 

《得未曾有之渡过轮回梦海》

53.接触的东西越多对辩论越有好处,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傲慢。
喀巴大师在创建格鲁派之前,举行了很多辩论。格鲁派需要完全清楚自己的开始,所以会说闻思修,注重理论学习。了解概念要像了解地图一样。如果没有辩论,就只是演说自己的观点。
如果要解释中观,你会怎么表达?
类似相对论。不落入有无。没有极端。学了中观的人不会偏激。在格鲁派里,非有和非无可以同时存在,有各种可能性,而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概念、某个定义或形式。老师提倡先由质疑开始,这跟其他学派不太一样。
  
  54.不玩游戏。很多人在游戏里虚拟人生,把自己投放进去,获得游戏里的成就感。这样会产生依赖,把很多现实问题抛在脑后。僧人很少对游戏上瘾,会分辨到底谁在玩谁。我们觉得外面世界的很多东西都是虚幻的,更不用说游戏了。
  
  55. 音乐没有解释任何东西。一本书也没有解释任何问题。问题都是自己的,它只是给你一面镜子,是你自己在解释。因缘也是自己的欲望招来的。当我什么都没有,享受一种禅修的状态,也很好。作用有各种可能性,对人的影响不一样。每个人从佛陀的话中得到的信息也不一样。
  
  56.那你使用手机、电脑,听西方的音乐,看美国的电影,是一种欲望的享受吗?
  对。但它们只是服务员,无关紧要。对我的生命来说,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。我可以享受,也随时可以完全隔绝。有没有不会有太大的关系。没有这样的梯子,我照样可以去想去的地方,只是换种方式。
  
  57.他说,人最后怀疑的不是某些事情,是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。而佛法是让人超越自我。
  我说,但很多人并不觉得需要超越自我。自我是他们最为注重的。自我需要得到满足。他们认为自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。这也是很多人无法进入信仰的原因。
  
  58.不造作就没有局限,刻意做一些事反而是一种局限。
  
  59.其实我一直在想,科技对人的作用真的都是好的吗?手工时代过去了,人们越来越追求速度和效果。而电器越多,人的脑袋和手就变得越来越不灵敏,会迟钝,不敏感。因为科技,人也失去和自然及各种无形力量感应及相会的能力,效率使人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,觉得什么都可以自我满足。这样同时也就失去敬畏之心。
  
  60.说谎,动机当中有让别人产生痛苦的语言,被称为妄语,也是恶语。一个人的谎言也许会导致很多人死亡。况且人喜欢言谈他人的过失,不看自己的错误。别人身上很小的错误,也要放大说出来。
诽谤一个很好的人和他做的事情,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见,但伤害的力量是很大的。
  
  61.修行最关键的是决心,你的相信会改变当时的困境。比如穿上僧衣修行,也是很大的决心,需要很大的胆识。可以肯定,在我们学校有更多的人想要这样去做,但因为胆识不够,他们大多不能做出抉择。
  
  62.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,所有人都可以成佛,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佛心,这是潜在的强大的创造力和能力。佛教徒在试着发掘这些。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变化的某种机缘。
  
  63.“没空在乎自己的身份处境,这不重要。在做什么是最重要的。我所有的决定都很坚定,要做到的,就一定去做。”
  
  64.“他们自己有一种优越感。他们不是打开的,不会听取任何人的建议。就算是错误,也要把错误变成至少在他看来是对的。那样的人无法改变。他们并不需要佛法,动机也不是为了学习佛法,只需要一种特别的有价值的东西。这些东西最后反应给他们的结果,也是虚假的。”
  
  65.“所有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。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,会不会伤害到别人。但是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去想,不关心。而当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,他们甚至会对全世界失望。
  
  66.很多嫉妒及攻击别人的人,自身心理和情绪上就有问题,比如希望自己比他人优越、得到存在感。最终还是要用慈悲心解决,容纳下所有人。不管是奉承的人,还是攻击的人。最重要的,是在有限的时间里,把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完成,这是对生命负责,不浪费时间。
  
  67.需要平复情绪吗?
不用。无常使所有事情都不会长久。心不是永恒的,感受时刻都在改变,不会在哪件事上完全固定。痛苦也不是固定的,有了出现,就一定会有消失。
  
  68.他可以不受限于习性,而很多世俗中的人是有种种习性的,比如贪着,对物质、对人的贪着。执着于自己要有一种归类。执着于别人怎么说。一般修行人身上表现不出这些东西,这些是不重要的,微不足道的。
  
  69.修行人画唐卡是对专注和耐心的很好考验。有些唐卡是有既定格局的,长时间反复画,越是缜密越对内心有帮助。画时先处理画布,把棉布绷起来,用石灰和木胶混在一起刷。快干的时候用石头磨,然后用瓷器磨,让它像纸一样平。像素描一样打底线。准备好底层的颜料染色。
唐卡注重整体的和谐,很多颜色聚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和谐。处理不好的话会很糟糕。比较考验人的是最后画佛像的脸和手指。画得好可以创造多种风格。
  
  70.他认为作品的艺术感不是全部由画者给予,可能是后来赋予的。比如说古代唐卡给人很平静的感觉,画面非常和谐,好像融为一体。其实刚开始也并非如此,抹上去的颜料很鲜艳、很冲突、很活。但时间是一个艺术家,完成了画家没有完成的一些东西,包括给这件作品赋予一种灵性,一种价值力,或者是一种意念。
  
  71.“试着想象一下自己是那只羊,当时的自己会渴望什么。一定渴望自由不希望被刀割,遭受痛苦,或者是失去生命。这样想,菩提心很快就会生起来。在感受上是相等的,如果能让众生变得跟自己一样自由,就应该去做。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。
  
  72.现在有很多人在积极地推广吃素。
不了解吃素真正的意义,光是在现象上那样做,没有作用。牛也是吃素的。
你觉得心的状态是最重要的,外在的形式不是很拘泥?
认清楚事情的原因是最重要的,而不是别人做什么,我也做什么。那样做的原因很浅薄,或者追求下去并没有什么效果。如果一个人以那样的见地吃素,对他本身没有任何好处。除非他真正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。
  
  73.如果太贪着一些物质的东西,它对你意义很大,这个事情是糟糕的。布施的人因为别的原因,比如说为了觉得自己在很多人面前应该表现出慷慨的样子,这更糟糕。现象上好像是美好的,受施者也得到了好处,但是对布施的那个人没有任何好处。只是让他在乎自己的自我,并使它变得更强大。
  
  74.对于一个真正想学习的人,一定会找到方法。如果有所求,就会追求。现在很多人很被动,没有主见,好像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。只要有什么僧人来了,就都试着去找。
很多人学佛,显得没有什么目的。有一些具有内在智慧的人,被点拨一下,很快就能知道。也有一些人,不具备这样的根基,也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老师,学习就成为困难的事情。事实上想要更舒服的生活不一定需要佛教。只有具备了出离心,你会选择佛教。想获得内心安静或者健康的身体,不需要佛教,去学瑜伽也可以。
  
  75.他们对佛法更多的不是需求,是幻觉。认为佛法可以带来快乐或是幸福,或者是一种强大的管理方法,对商界或者说做生意有帮助,事实上根本不是那样。佛陀的教法,远比快乐更重要的是超越痛苦和快乐这些情绪。现在人追求某种安全感,因此接近佛法,有些说法看起来是佛法,实际上不仅仅是这样。但很多人因此而满足,他们追求的就是那种状态。
  
  76.如果是一个智者,在世俗中同样活得自在,不受限制,或者说不受无奈的驱使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烦恼也会减少。文革的时候,一些真正修行的学者、高僧,他们被抓进牢房里面好像没有什么区别,照样不误修行。在那里也得到一种自在。环境的改变对他们没有影响,在监狱里面待过十几年的也有。
  
  77.仁波切说,应该为自己的心去做一些事,事情改变心也会跟着改变。团队和别人都在改变,我们很难控制一切,如同太阳每天都会升起,但有时会被云挡住。所以要先为自己着想,选择让自己开心或是甘愿的事情。不然会引发更多困惑和忧虑。
  
  78.桑济补充说,如果一个人跟自己有对立的关系,这个关系产生困难或者痛苦,就应该试着接受,把对方当作自己。这种敌对或碰撞的关系或许会慢慢消失,开始时的敌人最后会变成朋友。僧人会把自己的敌人当作很好的老师,至少他让你明白一种不愉快的关系。
  
  79.在对佛法的学习中,很多人因为觉得没有新鲜感而放弃最重要最真实的东西,去追求特别的、神秘的、不一样的感受。而这些感受其实是快速的、廉价的。我们应该去追求佛法的来源,学习用佛陀的智慧来分辨是非。
很多人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弄错了。比如打篮球,首先要了解球是怎么弹跳,了解规则,然后跑动,试着怎样把球扔进筐里。如果一开始就要扣篮或做一个很难的动作,是不可能的。但更多人想要的是一条快速的道路,没有用跟得上自己智慧和烦恼的方式去学习。
格鲁派认为,你不一定在开始就帮助别人,而是要为做这样的事制造条件。积聚很多福德,就会有很多可能性和力量。观察、认识一个僧人或观察各种宗派的关系协调,试着去认识他们,看他们是怎么学习、怎么行动,累积智慧或物质,这都是在积累福德。多去闻思,闻思之后再去修。
  
  80.如果只想安静过日子,戒律可以让你更好地保护自己。但也有僧人不仅仅想这样,他需要超越痛苦,做到更多,去引导众生,思想和行为就要达到更高的标准。一个真正的智者,如果内心达到很高的层次,可能不持戒而是完全超越它。真正寻求真理的人,会超越于道德和人为的范畴,觉得那一切都是局限的。但一开始要遵守界限,没有遵守就不可能打破。
  
  81.更敦群培的每一个举动都在提醒着你,不要落入自己的妄念当中。比如他把烟塞到佛陀像的嘴巴里,这行为好像是一种亵渎,但动机是让你清楚这都是幻觉,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。很多人需要这样的刺激和警惕,不然会陶醉于自己制造的梦一样的感觉中。
  
  82.我会欢迎冒险,但不会因此特意去制造一个。一个修行者,只要一直在思考、在怀疑,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,在实践佛陀的理论和内心时,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。可能是疑惑、恐惧,也会有失望。比如觉得一些人的内心和行为很愚蠢,看到有人甚至连佛教的门都没摸到却有很大的傲慢。修行的动力是慈悲心,但它很容易受到挑战。一些人很难让你的慈悲心生起。
那么你如何去确立和加强慈悲心?
希望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所有真正佛教徒一开始修行的目的,所以一些思想的分歧不应影响慈悲心的生起。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,不管是谁,都会救他。你需要去解除他的痛苦,而不管他是什么身份。
  
  83.不管到了哪里,哪里就是我的世界。因为觉得每一天都不一样,所以一个小镇、一个小僧院都可以给我很多,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。更大的地方只是一个概念,只存在于想象中。我的世界可以是这个样子,它给我很多,如果离开,可能失去更多。通常局限的只是人自己。去再大的地方,范围还是局限在自己的思想和眼睛所看到的,不会有太大的区别。
  
  ——《得未曾有.渡过轮回梦海》

评论
热度(4)
Top

© 苏静安 | Powered by LOFTER